竞技宝官网:瑞典国脚成功回归职业生涯获得重生

admin 2个月前 (10-24) 欧冠 19 0

  (精益创业:如何建立一个精悍、可持续、可盈利的公司)

  The Lean Startup

  [美]埃里克·莱斯(Eric Ries) 著

  吴彤 译

  推荐语

  蒂姆·奥莱利

  O'Reilly传媒CEO

  《精益创业》不仅关于创建成功企业,它还告诉读者如何改善任何其他领域的工作。希望“精益创业”的理念有一天能运用到政府规划、保健政策以及其他全球重大问题的解决之中。它为我们找到有效方案、摒弃无用之物提供了终极答案。

  蒂姆·布朗

  IDEO首席执行官

  埃里克·莱斯揭开了创业家的面纱:魔力与天才并非成功创业所必需,运用可学习和可复制的科学的创业程序才是最重要的。无论你是创业者还是大型集团的企业家,本书都能为你探求未知领域提供有力的帮助。

  史蒂夫·布兰克

  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Hass商学院教授

  21世纪的创新指南!《精益创业》中的理念将推动人类创造下一轮工业革命!

  斯科特·凯斯

  美国创业合作伙伴公司CEO

  每个创业团队都应该停下来,花上48小时看看这本书。真的,现在就停下来阅读吧。

  沃伦·本尼斯

  南加利福利亚大学教授、《依然吃惊:领导力研究大师回忆录》作者

  莱斯的书为我们理解领导力的两大关键要素——启动与增长提供了基本框架。

  兰迪·科米萨

  TiVo创始人兼董事、畅销书《僧侣与谜语》作者

  如果你是一名企业家,请务必阅读此书;如果你正考虑成为一名企业家,请阅读此书;如果你只是对企业家感到好奇,也请阅读此书。精益创业是当今创新者的最佳实践。帮你自己一个忙,阅读吧!

  唐·赖纳森特

  《产品开发流程原理》作者

  如何将有五十年历史的“精益”理念运用到瞬息万变、充满不确定性的创业活动中?本书清晰地阐释了一套睿智并行之有效的答案,它必将成为一本经典的管理图书。

  罗伊·巴哈特

  IGN娱乐公司总裁

  如果商业以客户的真实需求为基础将会出现什么情况?《精益创业》为我们重新思考企业的运转提供了基础。不要为书名中的“创业”一词所迷惑,无论身在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所有企业家都可将此书作为工作指南。

  诺姆·沃瑟曼

  哈佛商学院教授

  《精益创业》是所有创业者的必读书。创业管理往往不是特别正式,因此更像是一门艺术,本书帮助创业者将结构性方法和科学运用到创业公司的管理中,以减少产品的失败。它提供了避免产品认知失败的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经证实的认知严密评估来自市场的早期信息,以此决定坚持下去抑或调整方向,评估增加企业失败风险的各种挑战。

  尤金·J·黄

  真北创投合伙人

  本书是我读过的最优秀、最具洞察力的企业管理新书。建议与我一起奋斗的创业者们都应该阅读此书。书中提出的挑战困扰着我各行各业的朋友及合作伙伴,我也会建议他们阅读此书。

  安德烈亚·戈德史密斯

  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学教授

  在每个组织中负责创新的管理者都应该看看这本书。它以精妙的笔法面面俱到地阐释了通过“精益思考”的方法进行创新,这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这种方法为公司提高创新的速度和效率提供了新颖有力的工具——最小化可行产品、经证实的认知、创新核算以及可执行指标。这些工具将帮助各种规模的组织有效地利用时间、激情、技术以及人才保持创新。

  肯·布兰佳

  《一分钟经理人》及《共好》作者

  在商业中,一家“精益”的公司意味着在执行力方面保持效率。埃里克·莱斯提出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精益创业”方法能够帮助你将商业设想变为成功的、可持续的结果。你将从现实生活中的成功以及他人的失败中找到创造性的方法和战略,并将其运用到创新以及创业企业的管理中。如果你想创造一家伟大的公司,请将这本书列入你的必读书单。

  斯科特·库克

  Intuit创始人及执委会主席

  商业不能完全依靠运气。针对新产品和新业务的推进,埃里克提出了一套严密的流程,新产品的成功不再靠运气。我们公司将其作为团队的核心工作方法。非常有效!谷歌以及丰田公司都将本书作为创新业务的发展指南,而Fackbook的所有业务都以本书为指导。

  序爱和速度缔造的新一代企业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李开复

  知名科幻小说家科利·多克托罗(Cory Doctorow)曾说:“铁匠在啤酒中洒下眼泪,悲叹自己没有办法在铁路时代卖马掌,但是这并不会使他们的马掌更受欢迎。那些学习变成机械师的铁匠才会保住自己的饭碗。”我对这句名言的理解是:企业唯有快速顺应时代才能赢得未来,产品生产方式必须因时代而变。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更是如此。

  我们身处的商业时代有两大主题:互联网化和全球化。这个时代有几个新的特点:从市场结构来看,产品供给方的数量和质量远远超过了古典的商业时代,大多数市场是典型的买方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唯有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才能生存;从消费趋势来看,用户的需求日趋多元化,满足他们需求的难度正在不断提高;从技术发展来看,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深入理解大多数客户和消费者,按需驱动,使产品快速灵活地适应市场,同时去除无谓的损耗,企业效益得以最大化。

  如何做?埃里克的《精益创业》作了一个优秀的提炼:目标顾客—小范围实验—反馈修改—产品迭代—获得核心认知—高速增长。事实上,我认为这一切不是未来式,而是现在进行时,在互联网行业里甚至是过去式。来自美国硅谷的Facebook、Instagram、Pinterest,来自中国互联网的微信、微博、豌豆荚……一系列耳熟能详的企业或产品通过这种模式在短短两年内获得了数千万甚至上亿的顾客。这在传统的商业时代难以想象!

  2004年2月,当哈佛大学的大二学生马克·扎克伯格在宿舍鼓捣出“Facebook”时,第一个版本仅仅是男女彼此投票,看对方头像是否好看。根据用户反馈,后来才陆续加入了照片评选、个人主页、分享传播等功能。由于产品是完全根据用户要求迭代做出的,因此受到网民极度喜爱,Facebook以病毒一样惊人的速度传播开来。短短6年后,Facebook的流量甚至超过了当时互联网的王者——谷歌!神话的背后,这种新的产品研发模式功不可没。

  显然,过去软件业那种项目严格保密、花多年时间打造、一出来让世界惊讶的创业模式已经过时。因为市场的变化太快,经验再丰富的产品经理也不可能在立项时就把所有事情都想透彻,不犯错误,甚至不犯大错误是不可能的。

  过去3年在创新工场,我很高兴看见大多数的创业者正是“精益创业”的信奉者与履行者。与他们相处的时间越长,与创业者内心之间的距离越近,我就越感觉到互联网行业正在发生的“精益创业”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创业的第一阶段是把想法变成产品。这时开发的产品是精简的原型,投入最少的金钱和精力开发出体现核心价值的产品。此时创业者们率领精干的成员,用类似特种部队的组织方式,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窗口内用很短的时间做出产品,并快速投入市场,通过不断的小规模实验,获得顾客反馈,进而不断迭代,让产品得到市场验证。

  创业的第二阶段,新创企业要对正确的产品形态进行重点投入,做好做细,做“最了解用户的人”,做到极致。这个阶段,必须用最小的成本、在最短时间里找到最有价值的认知。

  创业的第三阶段,成功者往往伴随着爆发式的增长,全面的扩张。企业开始与传统的、陈旧的市场势力展开阵地战。这一过程中,创业企业的力量之源正来自此前积累的对用户的深入理解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即“爱与速度”。能到达第三个阶段的创业企业,大都把“对用户有爱、对产品有爱”作为一种信仰。他们不能容忍产品有缺点,不能容忍产品的用户体验不好,不能容忍BUG,跟0.1秒的延迟较劲,跟0.1M的大小较真……

  年轻一代的创业者们,正在丰富和扩展着现代企业的新特质与新内涵!

  身处在这一变革中,我感到发自内心的欣喜与骄傲。我看到“精益创业”的方式在每一天的实践中被验证、被传承、被传播。过去,它缔造了Facebook、Twitter等强大的崭新的科技公司;未来,它将不断影响、渗透、改变着创业者,促使他们缔造的企业更加人性化、更加智能化、更加有爱、更加成功。

  我相信,属于这一代创业者的传奇才刚刚开始,苹果、谷歌、Facebook的颠覆者一定会在这种创业模式下诞生。今天,《精益创业》这本书把近10年来闪光的智慧珍珠初步连结成了一串项链,而更多体系化的总结与演绎,仍有待于更多关注者和记录者的加入。

  引言

  我想你对这样的故事并不陌生:年轻有为的大学在校生窝在宿舍里开创未来;他们天马行空,掌握新科技,满怀激情,赤手空拳打天下;早早的成功让他们筹得资金,把令人称叹的新产品推向市场;他们雇用朋友,组建明星团队,世界无法阻止这些年轻人的脚步。

  那正是十年前的我:当时正鼓捣着自己的第一家公司,之后又经历了好几次创业尝试。我格外清楚地记得那个时候:那个意识到公司即将倒闭的时刻。我和我的创业搭档一筹莫展。互联网泡沫破灭,而我们已经花光了所有的钱。我们千方百计地想要再筹集一些资本,却无计可施。那场景就好像好莱坞电影的分手戏:天下着雨,我们俩站在街上争执,甚至无法对下一步何去何从达成一致,于是各怀怨怒,转身而去,分道扬镳。两人在雨中迷途、各奔东西的情景,暗示了公司失败的结局。

  这是一段痛苦的记忆。之后,公司又勉强维持了几个月,但我们的状况已毫无希望。曾几何时,我们看上去事事如意:有一个好产品、一支很棒的团队、出色的技术力量,以及恰逢其时的创意。当时真是万事俱备。我们开发的是一种让大学生们在网上创建个人档案的方法,让他们可以与人共享这些档案,例如雇主。尽管想法不错,但因为不知道如何把产品理念转化为成功的企业,我们的失败从第一天起就注定了。

  假如你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失败,很难想象其中的感受。那就好像是天都要塌下来了,你感到自己被耍了。杂志上的故事都是谎言,成功并没有伴随着埋头苦干和坚持不懈接踵而至。更糟糕的是,你对员工、朋友和家人的种种承诺无法兑现。而那些当初认为你出来单干是愚蠢之举的人更是显得早有先见之明。

  事情本不该变成这样。在报纸杂志上、在电影大片里、在无数博客中,我们听到的是成功创业家们的祝祷:有了决心、才智、好的时机,还有最重要的——出色的产品,你也可以名利双收。

  一些造梦行业不断向我们讲述这样的故事,但我早就意识到,它只是个传说,我们听到的故事是有选择性的,而且全算得上是事后诸葛亮。事实上,在和几百位创业企业家的工作接触中,我亲眼目睹了一个个充满希望的开始大都黯然收场。残酷的现实是:大多数创业以失败告终;大多数新产品并不成功;大多数新企业无法支撑到大展身手的那一天。

  但是,关于坚守、创新天才和努力工作的故事却一直存在。为什么它们会如此受欢迎?我想,在这些引人入胜的现代版白手起家的故事里,有些东西极富吸引力。只要你手上有好产品、好创意,成功看起来触手可及。这意味着平淡的细节、乏味的琐事和细枝末节的各种抉择都无足轻重。只要动手做起来,功到自然成。而大多数人都会遭遇到的失败一旦发生,借口也是现成的:我们的产品不够好,我们不够有远见,或是没能得天时地利。

  身为一个创业者十年有余,我不再做上述之想。我从自己的成败以及他人的经验中认识到,正是那些乏味的琐事和细节才至关重要。新创企业的成功不在于优良的基因,或生逢其时其地。它可以因为遵循了正确的流程而获得,也就是说,成功是可以习得的,是可以传授的。

  创业即是某种形式的管理。是的,你没看错。我们对“创业”(entrepreneurship)和“管理”(management)这两个词的认识截然不同。近年来,这两个词一个给人感觉很酷、富有创意、饱含激情,而另一个则沉闷、严肃、不够刺激。现在是到了打破成见的时候了。

  让我来讲一个再次创业的故事吧。2004年,一群创业者刚刚成立了一家新公司。而他们先前创业尝试的失败已尽人皆知,信誉跌到谷底。他们此刻胸怀大志,希望通过一项称为“虚拟人像”(avatars,要知道这个概念可比詹姆斯·卡梅隆的热卖大片更早问世)的新技术改变人们的交流方式。他们追随着梦想家威尔·哈维(Will Harvey),实现哈维描绘的动人蓝图:人们以虚拟形象和朋友交流,在互联网上聚会。虚拟形象既让他们紧密相连,又能保证安全和匿名状态。更妙的是,因为要装点这些化身所处的数字虚拟生活场景,使用者们会自己去设计服装、家具和各种配件,并相互购买。这样一来,产品开发者就无须做这方面的预设。

  创业者面临的制作挑战是巨大的:要创建一个虚拟世界,由用户生成内容,建立网上商务引擎、微支付系统,以及必不可少的能在每台个人电脑上运行的三维虚拟人像技术。

  我自己就身处这个再次创业故事当中。我是这家名为IMVU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在职业生涯的那一刻,我和我的创业搭档们决心要犯“新的错误”。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是“错的”:原本应该花几年时间来完善技术,我们却在早期就开发了一个最小化的可行产品,它糟糕透顶、漏洞百出,并且存在稳定性问题,随时会让电脑系统崩溃。在远未作好准备之前,我们就把它推向受众。而且,它还是收费的。抓住了最初一批顾客后,我们不断修改产品,每天推出十几个新版本,这已远远高于传统标准。

  在早期,我们确实是有一些顾客的。他们是真正有远见的使用者。我们常常和他们交流,听取反馈意见。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按他们的建议去做,仅把这些提议视为我们的产品和整体愿景的信息来源之一。事实上更应该说,我们是在顾客那里进行实验,而不是迎合他们的奇思怪想。

  传统的商业观念认为这种方式是行不通的,但实际上却是可行的,你也可以不用相信我的话。你会在本书中看到,在IMVU公司开创的这种方式,已经为全球创业企业家的新动向奠定了基础。它建立在过去很多管理和产品开发的理念之上,包括精益制造、设计思维、客户开发和敏捷开发。它代表了一种不断形成创新的新方法,称为“精益创业”(the Lean Startup)。

  尽管无数著作阐述了什么才是商业管理、商业领导者有哪些关键特质,以及发现下一个重大事件的方式,但如何把理想转变为现实,仍是令创新者们抓狂不已的事。正是这种困境,促使我们在IMVU公司尝试使用了一种激进的新方式。它的特征表现在循环周期极快、关注顾客需求(而非问他们想要什么),以及作出决定的科学方法。

  精益创业的缘起

  我是那种从小到大都和电脑编程打交道的人,所以我对创业和管理的思考之路绕了个大圈子。在我的行当里,我一直从事产品开发部分的工作。我的搭档和老板都是职业经理人或营销人员,而我的同事们从事的则是工程或运营。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拼命开发产品却最终在市场中惨败的经历屡屡出现。

  一开始,基于我的工作背景,我认为这些技术问题需要应用技术方案加以解决:比如完善的架构,更优的引擎处理程序,更佳的软件工程规范,更专注、更好的产品架构。这些貌似有用的法子却招致更多失利。所以我四处搜寻相关书籍来阅读,也非常幸运地得到几位硅谷顶尖人物的指点。当我成为IMVU的联合创始人时,我急需一些关于如何建立新企业的新见解。

  幸运的是,我的几位搭档都愿意尝试新方法。他们和我一样对传统思考方式的失败忍无可忍。同时,我们也有幸获得硅谷前辈史蒂夫·布兰克(Steve Blank)的垂青,他成为了我们的投资人和顾问。2004年的时候史蒂夫便开始宣扬一个新想法:应该把新创企业的业务及营销视为和工程及产品开发同样重要的职能,因此它们也需要一套同等严格的方法作为指导。他把这种方法称为“客户开发”(Customer Development),它为我作为一个创业者的日常工作提供了透视和指南。

  与此同时,我在组建IMVU公司的产品开发团队时,使用了前文提到的一些非正统方式。用我从前职业生涯训练中形成的产品开发的传统理论来衡量,这些方法根本就是无厘头,但我却实实在在看到了它们确实行之有效。我想方设法向新员工、投资人和其他公司的创始人解释这种实践方法。但我们缺乏统一的表述语言来说明这种做法,也没有具体的原则来理解它们。

  我开始在创业这件事之外寻找思路,以便厘清我的经验。我开始借鉴其他行业,特别是制造业,因为大多数现代管理理论都是从那里发展出来的。我学习了起源于日本丰田生产系统的精益生产理论,这是一个针对实体产品制造的崭新思维方式。我发现,把精益生产的想法加以小小的变化和改动,运用到我自己的创业挑战中,这样整个理论框架就开始有了意义。

  这一思考逐渐转化形成了“精益创业”,即把精益思维运用到创新的过程中去。

  IMVU取得了巨大的成功,IMVU的顾客创造了6000多万个虚拟人像。公司成为了赢利企业,2011年的年收入逾5000万美元,位于美国加州山景城的办公室已员工过百。IMVU的虚拟产品目录,几年前看上去还是风险重重,如今拥有了600多万件产品,每天还要新增7000个,而且几乎全部是顾客自己创建的。

  IMVU的成功令其他创业者和风投家们开始向我讨教。每当我开始讲述在IMVU的经历时,大家要么直勾勾地瞪着我,要么满腹疑团。最常听到的回应是:“这根本行不通!”我的经历在传统观念看来太过离奇,对大多数人,甚至是在硅谷这样的创新中心里,都令人难以回过神来。

  于是我开始提笔写作,起初是在名为“新创企业经验与教训”(Startup Lessons Learned)的博客上,接着是演讲,在大型会议上,面对公司、新创企业和风投家们,对任何一个愿意倾听的人演讲。在某些需要我站出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和解释的场合,以及和其他作者、思想家和创业者合作的过程中,我有机会把早期的想法进一步细化,并将其发展成“精益创业”的理论。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剂良方,得以消除我所见过的各种巨大浪费:比如新创企业制造出一些毫无市场的产品、新产品下架、无数创业梦想难以实现。

  最终,精益创业的理念蓬勃发展起来,波及全球。创业者们在当地建立小组,探讨和运用精益创业的思维。现在,全世界一百多个城市中都有组织起来的实践社团。而我也跨越大陆周游列国,在各处目睹了创业繁荣兴盛的种种迹象。新一代的创业者渴望找寻建立成功企业的新思路,对他们来说,这场精益创业运动让创业者之路顺畅可行。

  尽管我是高科技软件行业的创业者,但精益创业运动早已从它的诞生之地扩展开来。成千上万的创业者们把精益创业的原则运用到几乎能想到的所有行业。我也因此有机会与各种规模、各个行业的公司,甚至与政府机构合作。我的宣讲旅程把我带到了以前根本想象不到的领域。从面向全球的风投精英,到财富500强的董事会会议室,再到五角大楼。我感到最紧张的一次会议是向美国陆军的首席信息官,一位三星陆军中将解释精益创业的原则(顺便提一句,他对新思维的态度非常开放,即使这种想法是来自我这样一个平民)。

  很快我就意识到,到了该全副精力关注这场精益创业运动的时候了。我的使命是提高全球创新产品的成功概率。你正在阅读的这本书就是我的成果。

  精益创业的方法

  本书针对的是创业者,以及那些需要承担类似责任的人。精益创业的五项原则组成了本书的三大部分。这五项原则如下:

  1.创业者无处不在。你不一定非要在车库里折腾才算是创业。在我定义的创业企业中工作的任何人,都算得上是创业者。所谓的新创企业就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以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为目的而设立的个人机构。这意味着创业者无处不在,而且精益创业的方法可以运用到各行各业,在任何规模的公司,甚至是庞大的企业中。

  2.创业即管理。新创企业不仅代表了一种产品(的问世),更是一种机构制度,所以它需要某种新的管理方式,特别是要能应对极端不稳定的情况。事实上,我相信“创业企业家”应该是一个在所有现代企业中使用的头衔,因为企业未来的增长需要依靠创新。我将在后文中详细论述这一点。

  3.经证实的认知。新创企业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制造产品、赚取金钱、服务顾客,它们的存在更是为了学习了解如何建立一种可持续的业务。创业者们可以通过频繁的实验检测其愿景的各个方面,这种认知是可以得到验证的。

  4.开发—测量—认知。新创企业的基本活动是把点子转化为产品,衡量顾客的反馈,然后认识到是应该改弦更张还是坚守不移。所有成功的新创企业的流程步骤都应该以加速这个反馈循环为宗旨。

  5.创新核算。为了提高创业成果,并让创新者们负起相应责任,我们需要关注那些乏味的细枝末节:如何衡量进度,如何确定阶段性目标,以及如何优先分配工作。这需要为新创企业设计一套新的核算制度,让每个人都肩负职责。

  新创企业为什么会失败

  为什么新创企业以惨败告终的情况比比皆是?

  第一个原因在于好的计划、可靠的战略和深入的市场分析造成的诱惑。在早期,这些都是衡量成功可能性的指标。把它们也套入创业企业中去的想法令人难以抗拒,但是此路不通。因为新企业的运营当中包含了太多不确定性。企业还不知道谁是自己的顾客,自身的产品应该是什么。当情形变得更加难以捉摸之时,未来越发扑朔迷离。老的管理方式无法胜任这项工作。计划和预测只能基于长期的、稳定的运营历史和相对静止的环境,而这些条件是新创企业所不具备的。

  第二个原因在于,当目睹运用传统管理方式无法摆脱困境后,一些创业者和投资人干脆就撒手不管,回到“想做就做”跟着感觉走的状态。人们相信,如果实施管理反而有问题的话,无为之治就是解决之道。不幸的是,我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也行不通。

  新创企业的那种颠覆性、创造性和混乱的状况是可以加以管理的,或者确切地说,必须加以管理。这种说法看似有违直觉。多数人认为流程和管理枯燥无味,而创业则充满活力和激情。但是真正令人激动的是看到企业获得成功,改变世界。人们为这些新企业付出的热情、精力和抱负都是珍贵的资源,不容随便浪费。我们可以,而且必须做得更好。本书要讲述的就是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本书内容如何组织

  本书分成三篇:“愿景”、“驾驭”和“加速”。

  “愿景”篇把创新管理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我说明了谁是创业企业家,定义了新创企业,阐述了一种让新创企业评估其进展的新方法,称为“经证实的认知”(Validated Learning)。为了获得这种认知,我们会看到,不管是从车库起家还是诞生于某个企业内部的新企业,都可以运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发现和了解如何建立一项可持续的业务。

  “驾驭”篇深入研究了精益创业方法的细节,通过核心的“开发—测量—认知”(Build-Measure-Learn)反馈循环,揭示重要的转折。你会了解从一个极需严格检测的大胆假设开始,到如何开发最小化可行产品来验证这些假设,如何建立一个新的核算体系,评估是否取得进步,以及决定是要转型(在既定基础上改变路线)还是要继续坚持。

  在“加速”篇中,我们会探讨通过“开发—测量—认知”反馈循环,令新创企业尽量加速的技巧,即便企业规模扩大了也同样如此。我们将探讨适用于新创企业的精益生产概念,比如小批量的好处。我们还将讨论组织架构设计、产品如何成长,以及如何把精益创业原则从众所周知的车库创业帮,拓展延伸到全球最大的企业之中。

  管理的新世纪

  从社会层面而言,我们已经拥有了一整套管理大型企业的切实技巧,而且我们也知道制造实体产品的最佳方式。但谈到新创企业和创新,我们还在摸索中前行。我们依赖愿景,追随能创造奇迹的“伟大人物”,或是拼命分析新的产品。这些都是在20世纪当中随着管理的成功而产生的新问题。

  本书尝试为创业者和创新确立一个严谨的立足点。管理走过了一百年后,我们正迎来它在新世纪的黎明。我们面临这样的挑战:善用所获得的机遇,干一番大事。精益创业运动旨在确保我们这些渴望一展宏图的人,拥有适用的工具来改变世界。

  * * *

  即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执导的美国科幻巨片《阿凡达》。“阿凡达”(avatars)原意即为“虚拟化身”。——译者注

  The Lean Startup

  第一篇

  愿景

  第一章 开端

  创业管理

  建立新创企业是一个组织机构建立起来的过程,也因此,它需要引入管理。对充满激情的创业者而言,“创业”和“管理”这两个词所产生的联想是完全相反的,因此这种说法往往出乎他们的意料。创业者对于在企业成立伊始就采用传统管理实践非常抗拒,他们害怕这会引发官僚主义,或扼杀创造力。

  十几年来,创业者试图运用常规管理方式,解决他们特有的问题,结果无所适从,驴唇不对马嘴。于是很多人采取了“想做就做”的态度,避免任何形式的管理、流程和规矩。不幸的是,这种方式带来的常常不是成功,而是天下大乱。我知道这一点,因为我的第一家公司就是这样惨淡收场的。

  20世纪中期,常规管理的巨大成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料,但是用这些管理原则处理新创企业所面对的混乱和不确定性,却并不适用。

  我相信,创业活动需要运用管理准则,才能从我们得到的创业机会中收获成果。

  现在,正在经营企业的创业者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多。全球经济的巨大改变令这种情况成为可能。举一个例子,人们总是听到时事评论员哀叹过去20多年里美国损失的制造业工作岗位,但人们很少听到与之相应的制造力有所丧失。这是因为,即使工作岗位不断减少(参见以下几张图),美国制造业的总产量仍是增加的(在过去10多年内增长了15%)。实质上,现代管理和科技创造了更高的产能,实现了生产能力的大幅提高,而这却让企业不知该如何应对。

  

  阴影部分为美国经济萧条期

  所有员工:耐用品制造业

  来源: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

  

  阴影部分为美国经济萧条期

  所有员工:非耐用品制造业

瑞典国脚成功回归职业生涯获得重生

  来源: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

  

  阴影部分为美国经济萧条期

  我们正身处一个空前的全球创业兴盛时代,但是机遇中暗伏风险。因为针对新企业,我们缺乏清晰的管理范式,白白浪费了多余产能。虽然缺乏严格的规范,我们还是找到了一些赚钱之道,但每一处成功的周围更多的是失败:产品推出几周后被迫下架;媒体追捧、备受瞩目的新创企业几个月后就被人遗忘;新产品乏人问津而草草收场。这些失败最令人痛心的地方,不仅在于造成了员工、企业和投资人的经济损失,还在于它造成了我们文明中最宝贵资源的巨大浪费:对于人们的时间、热忱和技能的浪费。精益创业运动就是要致力于避免这些失败。

  精益创业的根基

  精益创业的名称来源于精益生产。后者是由丰田公司的大野耐一和新乡重夫发展出来的。精益的思考方法大大改变了供应链和生产系统的运作方式。它的原则中包括了吸取每位员工的知识和创造力、把每批次的规模缩小、实时生产和库存管理,以及加快循环周期。精益生产让全世界懂得价值创造活动和浪费之间的差异,揭示了如何由内而外地将质量融入产品之中。

  精益创业在“创业”这个背景下对上述这些概念加以改造,提出,创业者判断其进展的方法应该和其他类型的企业有所不同。制造业的发展是用高质量的实体产品生产来衡量的,而精益创业则采用不同的发展单元,这些发展单元称为“经证实的认知”,我们会在第三章中谈到。用科学的认知作为衡量标准,我们可以发现并消除令创业者苦恼的浪费根源所在。

  创业的综合理论应该说明一个处于初期阶段的企业的所有功能:愿景和概念、产品开发、市场与销售、扩展规模、合作与分销,以及架构与组织的设计。它必须提供在极不确定的情况下衡量进展的方法。它可以为创业者提供明确的指示,面对众多取舍如何作出决定:在过程中是否及何时进行投资;明确地阐述、计划并创建基础设施;何时单飞,何时结盟;何时回复反馈意见,何时应该抱定宗旨;如何以及何时投资扩展业务。最重要的是,它必须能让创业者作出可验证的预测。

  举例来说,不要以严格定义的职能部门(比如市场、销售、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来组成公司,或是要求人们在各自专长的领域作出表现(详见第七章)。不妨考虑一下建立跨部门的团队,并在各阶段依据我们所说的“认知的阶段性目标”(learning milestones)负起相应责任。也许你接受这个建议,也许你持怀疑态度。无论如何,如果你决定将其付诸实施,我可以预言,你很快就会听到团队的反馈意见,称新的流程正在降低他们的生产力。他们会要求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因为以往的方式让他们在较大的团队中工作,并把工作在部门间依次传递下去,这才使他们感觉“有效率”。

  预测这样的结果可谓十拿九稳,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我多次在自己工作的公司中见过这种情况。它更是精益创业理论本身昭示的一个显而易见的预测结果。人们习惯于在自身范围内评估自己的工作效率,他们感觉良好的一天,就是在这一整天里工作顺心。当我还是个程序员的时候,如果一天8小时的编程过程不受干扰,就是不错的一天。相反,如果我被问题、流程或天杀的会议打断的话,我就觉得很糟糕。在这一天中我究竟完成了什么?对我来说,编码和产品特性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我可以看见它们,理解它们,还能拿来炫耀一下。相反,“认知”这回事儿既看不见又摸不着。

  精益创业要求人们用不同的方法衡量生产力。因为新创企业总会时不时弄出一些没人要的东西,至于这些东西是不是及时开发出来,或是不是在预算之中并非重点。新创企业的目标在于弄明白到底要开发出什么东西,它得是顾客想要的,还得是顾客愿意尽快付费购买的。换言之,精益创业是研究创新产品开发的一种新方式,强调要同时兼具快速循环运作和对顾客的认知、远大的理想,以及壮志雄心。

瑞典国脚成功回归职业生涯获得重生

  亨利·福特(Henry Ford)一直是最成功、最知名的创业家。从汽车业兴起之初,管理的概念就和汽车制造的历史绑定在了一起。既然如此,我相信用汽车比喻新创企业应该刚巧合适。

  内燃机汽车是由两个非常重要而又截然不同的反馈循环驱动的。第一个反馈循环深藏于引擎之中。在亨利·福特尚未成为有名的首席执行官之前,他只是位工程师,夜以继日地在车库里琢磨修改那些令引擎气缸运转的精密机器设备。气缸中每次微小的爆炸都提供了让车轮转动的推动力,也带动下一次爆炸点火。如果无法精确掌握这一反馈循环的运作时机,引擎就会爆缸抛锚。

  新创企业有着相似的引擎设备,我把它称为“增长引擎”(engine of growth)。不同企业面对的市场和顾客也不同:玩具公司、咨询公司和生产工厂之间看起来可能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但我们会看到,他们的运营采用的是相同的“增长引擎”。

  每一个新款产品、每一项新特征和每一例市场方案,都是改善这个增长引擎的一次尝试。就像亨利·福特在车库里焊接那些设备一样,并不是所有的改动都能成为一次进步。新产品的开发是时断时续的。为了调整增长引擎,新创企业生命周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提升产品、营销或运营。

  汽车里第二个重要的反馈循环在驾车人和方向盘之间。这一反馈循环的作用方式无比自然,以致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但正是对方向的控制,使驾驶汽车与其他大多数运输方式区别开来。如果你每日通勤,你大概对路线熟悉到不能再熟悉了,你的双手似乎自动就能代你驾驶。我们甚至可以在睡梦中驶过这条路线。然而,如果我要你闭上眼睛,准确写下你是如何到达办公室的,不是街道方向,而是你需要做出的每个动作,包括每次用手转动方向盘、踩下脚踏板。当你慢慢回想,你会发现,驾驶的动作极其复杂,要一一写出来几乎不可能。

  与之相反,一艘火箭需要的仅仅是预设好的校验。它必须依据最精确的动作指令发射:每次推进、每次助推器点火,以及每次改变航向。须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发射时哪怕最微小的失误,也会导致过后远在千里之外的灾难性结果。

  可悲的是,太多关于创业的商业计划看上去更像是火箭发射,而不是汽车驾驶。这些计划细致入微地制定了要采取的步骤,以及期望的结果,活像是要发射火箭。他们陷入了一种危险境地,哪怕假设中有细小错误,也会带来惨痛后果。

  我工作过的一家公司,曾经可悲地错误预测使用新产品的客户数会达到百万量级。公司举办了一场热热闹闹的产品发布会,顺利执行了原定计划。但顾客并没有如期涌来。更糟糕的是,公司已经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人员雇佣,以及处理预期中大量顾客所需的后备支援方面投入了巨资。顾客没有蜂拥而至,但公司已经全部投入,以致无法及时应变。由于公司成功地、全心全意地、严格地执行了一个最后发现是漏洞百出的计划,最终以“完败”收场。

  相反,精益创业的方式是教你如何驾驭一家新创企业。你需要的不是基于众多假设制订复杂的计划,而是可以通过转动方向盘进行不断调整,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开发—测量—认知”的反馈循环。通过这样一个驾驭过程,我们可以知道何时以及是否到了急转弯时刻,我把这个时刻称为“转型”时刻。或者,我们是否应该“坚持”走在当前的道路上。一旦引擎加快转速,精益创业提供了以最大加速度扩充和发展业务的方法。

  在这个驾驶过程中,你总是清楚知道目的地所在。如果你要去上班,就不会因为临时改道或转错了方向而放弃。你还是会专心致志地驶向你要到达的地点。

  新创企业也有一个清晰的方向,一个脑海中的目的地:创造一项成功改变世界的业务。我把它称为新创企业的愿景。为了实现这个愿景,企业制定了战略,包括商业模式、产品方案计划、对合作方和竞争对手的看法,以及谁是顾客的设想。产品是这个战略的最终结果(参见下图)。

  

  产品在优化的过程中不断改变。我称其为“调整引擎”(tuning the engine)。有时候,可能需要改变战略(称为“转型”)。但是,总的愿景却很少变化。创业者都有志看到企业达成目标。每次挫败就是一个了解如何到达既定彼岸的机会(见下图)。

  

  实际情况下,新创企业是一系列活动的组合。很多事件会同时发生:引擎正在运转,吸纳新顾客并服务已有顾客;我们正在调整,试着改善产品、市场营销和运营方式;我们在驾驶过程中,决定是否及何时转型。创业者的挑战在于平衡所有这些活动。即使最小规模的新创企业也面临着既要应对现有顾客,又要锐意创新的挑战。连最成熟的企业也必须在创新上投入资源,以免为时太晚。随着公司的逐渐成长,改变的只是一系列工作中各种活动的不同组合。

  创业即管理。然而,想象一下一位经理人在一家成熟企业内从事新产品开发的工作。试想她在一年后对公司的首席财务官说:“我们没能达到预计的增长目标。事实上,我们几乎没有新的顾客和新的收入。但是,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在正处在一项新业务的突破口上。我们需要再多一年时间。”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恐怕就是那位经理向雇主作的最后一次汇报了。原因在于,在普通管理中,如果无法实现目标的话,要么是由于计划不足,要么是执行不力。反正两者都是重大过失,但是在现代经济结构中,新产品开发常常需要直面这种失败,才能渐臻佳境。在精益创业运动中,我们逐步认识到,这些企业内部的创新者亦是真正的创业者,创业管理同时也可以助他们一臂之力获得成功。这是下一章的主题。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